- 殷新宇;黄咸雨;
我国西南地区将水稻田改造成泥炭藓种植田,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人工湿地。目前对于泥炭藓来源的有机质在种植田土壤中能否积累并形成稳定碳汇的认识还相对有限。本研究在贵州独山县甲定村采集了泥炭藓种植田和水稻田土柱,分析了叶蜡脂类的垂向分布特征,以探究泥炭藓脂类在土柱中的保存潜力。结果表明:泥炭藓种植田总有机碳(TOC)、总磷(TP)、脂肪醇和脂肪酮含量分别较水稻田高1.3%、50.0%、94.6%和300.2%,而泥炭藓种植田正构烷烃较水稻田低223.1%;脂类在泥炭藓田不同深度土壤中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泥炭藓种植田TP含量变化与各脂类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51~0.88,P <0.05)。种植泥炭藓不仅改变了土壤环境,还对土壤中不同脂类的保存、降解及转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
2025年03期 v.21;No.86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洁琼;张洪;彭模;江曲图;赵永刚;魏爱泓;
为厘清南通市盐沼湿地碳汇潜力,本研究评估了植被碳储量、土壤碳储量的分布概况。结果表明:盐沼湿地植被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白茅混生群落>芦苇群落>芦苇-碱蓬混生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的垂向分布特征一致,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0~100 cm土壤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碱蓬混生群落>光滩>芦苇-白茅混生群落。南通市不同类型盐沼湿地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互花米草群落(9.62±2.09 kg·m~(-2))>芦苇群落(7.47±1.13 kg·m~(-2))>芦苇-白茅混生群落(5.13±1.16 kg·m~(-2))>芦苇-碱蓬混生群落(5.02±0.65 kg·m~(-2))>光滩(3.66±1.55 kg·m~(-2))。与国内其他滨海地区相比,南通市盐沼湿地碳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 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H值是影响南通市盐沼湿地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理化因子,其次是含水率。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评估碳汇能力和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86 9-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玉国;潘小星;闫国永;
不同季节二氧化碳(CO_2)通量变化是准确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冬季南四湖湿地CO_2通量进行长期监测,揭示了该区域CO_2通量冬季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冬季南四湖湿地呈现出一定的CO_2吸收能力,CO_2平均值为0.79μmol·m~(-2)·s~(-1),表现为CO_2的排放源。南四湖CO_2通量日变化呈独特的双峰曲线模式,表明CO_2通量在日变化过程中可能受到不同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影响。此外,CO_2通量与土壤及空气温度、湿度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揭示冬季CO_2通量的变化不仅受气象因素驱动,还可能受到土壤有机碳分解、湿地植被生物量以及微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探索湿地生态系统在冬季的碳循环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湿地碳源汇作用的动态评估和湿地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1;No.8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冬婷;崔多英;张欢;刘佳;滑荣;杨凌帆;翟敬宇;刘燕;卢雁平;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鸳鸯(Aix galericulata)卵壳的微观结构及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鸳鸯卵壳由表面晶体层、栅栏层、锥体层和壳膜层构成,其中,栅栏锥体层占卵壳厚度的67.4%,为主要支撑结构;卵壳表面晶体层相对较薄,仅占10.5%,但具有显著的防水性和抗病原体附着功能。元素分析结果显示:Ca元素在卵壳中含量最高,占卵壳总质量的98%,其在卵壳结构硬度和强度中起关键作用;P、Na和Mg等元素含量远低于Ca,但较其他元素含量较高,而Re、Al、Rb和Nb等稀有元素则含量较低,Pt、Zr和Au等稀有元素含量更低,尽管这些元素在卵壳中的绝对含量较小,但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对卵壳的耐腐蚀性和结构稳定性具有贡献。本研究揭示了鸳鸯卵壳的复杂结构和多样元素组成,为理解该物种对不同生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为鸳鸯及其他濒危鸟类的生境管理和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2025年03期 v.21;No.86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静静;刘林峰;杨泽宇;冯顺华;邢耀允;钟丽华;殷祚云;肖石红;
为了解广东树木公园水塘小微湿地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树木公园水塘的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种类、数量、群落组成,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01种,优势种以绿藻门为主,占总种数的46.53%;浮游动物4个类群35种,优势种为轮虫类,占总种数的57.14%;底栖生物3门11种,优势种为软体动物,占总种数的63.64%。底栖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Hilsenhoff指数(BI)分别为2.75、0.69、5.65。氧化还原电位、pH值、浊度与总氮是树木公园水塘小微湿地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群落生物指数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树木公园水塘小微湿地物种丰富度较高,个体分布比较均匀,水质处于轻污染状态。本研究为小微湿地水体水生生物研究和水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1;No.86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玮;李弛;李玉峰;马朝红;赵明龙;马瑞瑞;段子恺;邓大军;
为了解栾川县黑鹳(Ciconianigra)同域分布鸟类群落环境,2024年1—8月,采用样点法调查了栾川县黑鹳同域分布鸟类,分析了鸟类群落组成及种间关联。结果表明:黑鹳同域分布鸟类有8目17科36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受胁物种的鸟类1种;其中,雀形目鸟类11种(33.33%),雁形目鸟类9种(25.00%),鹈形目鸟类6种(16.67%);从动物区系分析,古北界物种16种(44.44%),东洋界13种(36.11%),广布种7种(19.44%);从居留类型分析,留鸟22种(61.11%),冬候鸟8种(22.22%),夏候鸟5种(13.89%),旅鸟1种(2.78%);从种间关联分析,黑鹳与同域分布鸟类关联性均不强,与白鹭(Egrettagarzetta)、大白鹭(Ardeaalba)、鸳鸯(Aix galericulat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苍鹭(Ardea cinerea)共同出现几率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黑鹳的监测、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2025年03期 v.21;No.86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岳;余俊爽;魏庚;全秀峰;张华杰;
构建科学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是厘清河湖污染成因、制定生态修复策略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整合人工干扰程度、水生生物、水生境、水环境以及社会与自然功能响应等多维指标,结合苏州市吴江区2021年典型河湖采样数据,建立了区域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CRITIC权重法及变异系数法的组合赋权优化指标权重,同时采用正态分布模型制定健康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吴江区河湖湿地健康状况呈现“南优北劣”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太浦河、东太湖为核心的南部湿地综合健康得分均值达72.14,而北部的北麻漾、同里湖得分不足50,与水动力不足导致的底栖动物贫乏(种类≤3)及氮磷超标(总磷>0.15 mg·L~(-1))密切相关。针对北部滞流型湿地,需优先实施“生态补水-人工增氧-沉水植物移植”的协同修复工程。研究成果可为三省交界社会经济活跃区的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多准则评估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3期 v.21;No.86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沈怡;朱正杰;陈佳秋;崔素珍;卜弘毅;陈曦;安树青;
为加强旗舰物种的筛选和保护,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物种濒危程度及生存现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3个方面构建旗舰物种评估体系。综合9个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旗舰种要素对昆山省级及以上湿地公园重要物种进行评估,评估得出得分超过3分的物种有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银杏(Ginkgo biloba),可将这4个物种作为该地区的旗舰物种群。旗舰物种群保护有利于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21;No.8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博宇;李妙莲;全璟纬;
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2022年春季—2023年春季对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苔藓植物、维管束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大型真菌、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评价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共有各类物种992种,包括苔藓植物24种、维管束植物404种、哺乳动物3种、鸟类260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4种、鱼类16种、昆虫180种、大型真菌97种,并发现维管束植物物种较历史记录增加32%。动物调查显示鸟类多样性集中于开阔水域,两栖类广泛分布而哺乳爬行类受限,昆虫与大型真菌多样性在受保护封闭区域显著高于人为干扰区域。湿地公园的功能区域划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封育保护区和封闭区生物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开放区。此外,研究发现湿地公园几乎遍布外来入侵植物,共18种,已成为影响公园乃至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建议尽快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与治理。本研究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精细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21;No.86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一波;安树青;傅海峰;夏露;李典鹏;朱正杰;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互花米草治理区生态监测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为研究区,选取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构建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评估通州湾示范区2023年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结果表明:通州湾示范区2023年互花米草除治质量得分为6.66,生态环境影响得分为4.62,生物多样性影响得分为5.99,综合得分为5.76,成效等级为中等。说明通州湾示范区2023年互花米草治理成效较好,建议采取一些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指标,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
2025年03期 v.21;No.86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崔素珍;郭子雯;楚梦玮;吕慧华;安树青;傅海峰;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本文梳理了湿地监测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学科类别、关键词,以识别重点研究领域与发展趋势及湿地监测面临的挑战,为优化湿地监测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湿地生态保护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湿地监测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生态学、水资源、地理科学、遥感、环境工程、影像学等学科。“植被”“湿地”“水”“遥感”“动态”“管理”“人工湿地”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代表了湿地监测的研究热点。其中,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GoogleEarthEngine(GEE)等云计算平台在较大尺度上监测湿地的时空变化为当前研究的新兴方向。湿地监测主要面临监测精准度提升、数据共享与整合等方面的挑战。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将有效提高湿地监测的精准度,推动湿地监测数据的有效共享与整合。
2025年03期 v.21;No.86 62-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