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玉萍;于泉洲;宋军;孔维健;高玉国;徐安然;
湖泊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准监测其沉水植被生物量对湖泊生态健康评估至关重要。本文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提出“无人机局部校准与卫星全局反演”的多源数据融合解决方案:基于2018—2024年Sentinel-2遥感数据,结合2023年无人机影像与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借助GEE平台与数理统计方法,计算13种遥感指数,并结合菹草生活史与光谱特征分析菹草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8—2024年菹草面积呈“先增后减”抛物线趋势,在2019年达到峰值(159.17 km~2),2021年因人工打捞降至约103 km~2,变化量约为56.17 km~2,80%以上的菹草分布于微山湖、独山湖中,且后期向湖岸浅水区收缩;2)融合无人机数据后,指数NDVI、SR、NDWI、NDAVI的一元线性平均模型反演生物量精度最优(R~2=0.65,RMSE=20.78 kg/100 m~2),较单一指数模型及仅卫星遥感模型精度有所提升;3)2018—2020年生物量高值区集中于微山湖东部及湖岸带,2021年后破碎化分布,南四湖总生物量于2020年达峰值(976 t)后波动递减,2024年仅有225.86 t,缩减约77%;4)水深、光照等自然因子与人工打捞等管理措施共同驱动菹草种群分布及生物量时空演变。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可有效反演菹草生物量,解决沉水植被遥感反演的技术瓶颈,为湖泊生态调控及南水北调沿线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21;No.88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爱芳;单国锋;姚克喜;刘钊;杨发旺;谢惠春;曾阳;谢宗平;
为探明濒危物种黑鹳(Ciconia nigra)的繁殖行为规律,2022年3-5月采用目标动物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甘肃省张掖黑河湿地高台段正义峡的1对繁殖黑鹳进行日间全天候行为监测。结果表明:繁殖前期和孵卵期黑鹳雌鸟与雄鸟的离巢频次、离巢时间及其节律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繁殖前期,雄鸟的离巢频次显著大于雌鸟,且雌鸟和雄鸟的离巢频次均显著大于孵卵期,而雌鸟的巢外游荡时间显著大于雄鸟。在孵卵期,雌鸟的巢外游荡时间显著小于繁殖前期(P<0.05)。在繁殖前期,相较于雌鸟,黑鹳雄鸟离巢归来后的行为主要以筑巢、理巢、静立、卧巢、警戒鸣叫、离巢为主,发生频次大于雌鸟(P<0.05);在孵卵期,雄鸟的离巢行为发生频次则较高(P<0.05)。在孵卵期雌雄鸟进行轮换孵卵,卧巢时间均显著大于繁殖前期(P<0.05),同时筑巢、理巢、静立、离巢、交尾等行为显著减少(P<0.05),雌鸟卧巢行为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黑鹳的行为存在明显分化,这些差异性体现了黑鹳雌雄鸟在繁殖投入的性别分化。研究揭示了黑鹳离巢游荡和归巢行为的性别分化,对黑鹳繁殖行为的功能与适应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5期 v.21;No.88 26-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佳秋;周海菊;安树青;杨淑婧;赵晖;陈美玲;
为评估区域碳汇功能,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法构建生态系统碳储量生长模型,估算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20—2060年南湖湿地公园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20年,南湖湿地公园碳储量为25 556.87 t。其中,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碳储量也最高,占比60.65%。2)2020年南湖湿地公园平均碳密度为64.57 t·hm~(-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以近熟林、成熟林的樟树和阔叶混等为优势树种(组)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相对较高。3)2020—2060年,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40年间碳储量预计新增9 206.82 t。南湖湿地公园是区域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需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举措,推动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持续巩固与提升。
2025年05期 v.21;No.88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冰玉;杨冬萍;王雪梅;
基于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动态性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的复杂联系,本研究构建了邛海湿地生态能量通道模型(Ecopath模型),以期为邛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有效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生态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将邛海划分为16个功能组,构建了各组分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结果表明:邛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9.92%,接近“十分之一定律”,已基本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系统总生产量为3 524.54 t·km~(-2)·a~(-1),总流量为10 343.06 t·km~(-2)·a~(-1),系统初级生产量与系统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15,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23和0.08,表明各功能组之间的聚合度低,连接松散,该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不高。
2025年05期 v.21;No.88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海婷;魏佳明;穆泳林;王敬;钟翔;
为量化湿地公园建设过程的碳排放特征与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以北方某省会城市湿地公园为案例,系统核算建设期主要建材(水泥、粉煤灰、钢筋钢材、木材)及能源(柴油、电力)的碳足迹。研究采用CML-IA方法评估全球变暖(GWP100a)、生物毒性等9类环境影响,并通过SimaPro软件解析碳排放结构。结果表明:碳足迹层级化特征显著,建设期碳排放总量达2.44×10~7 kg CO_2-eq,其中,钢筋钢材与水泥为首要碳源,粉煤灰运输和柴油机械为次要碳源;环境毒性耦合突出,粉煤灰贡献95.8%的淡水生物毒性(3.18×10~7 kg 1,4-DBeq),其长距离运输(150 km)引发“碳-毒协同效应”;碳平衡周期关键,建设期碳排放需恢复期约9.5 a碳汇可抵消,通过植被优化配置可缩短至7 a。提出多级优化减排路径:材料级(再生钢材替代、粉煤灰重金属管控)、技术级(电动机械、BIM智慧物流)及管理级(低碳采购标准)。本研究为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低碳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5年05期 v.21;No.8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群;王之嫚;连佳艺;杨军;王铖;崔心红;
濒危植物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因生境破坏及水体富营养化,野外种群急剧减少,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研究成为种群恢复的关键技术。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龙舌草5种处理(预洗、研钵研磨、细沙研磨、密度控制及激素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4种基质(河沙、河沙+营养液、水稻土及水稻土+草炭)培养下对幼苗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预洗处理120 h种子萌发率最高(16.3%±6.8%);水稻土与水稻土+草炭基质培养下,幼苗叶面积、叶片数量及根长均优于其他基质。预洗处理对种子的机械破损可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搭配高有机质和高养分基质可有效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为龙舌草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21;No.8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曦晗;张树岩;贺强;
全球滨海湿地普遍退化导致其生态功能衰退,植被重建是修复的核心环节,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作为我国滨海湿地代表性本土物种,其恢复至关重要。退化盐沼湿地的高盐环境强烈影响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精确掌握其种子盐度响应阈值是突破修复瓶颈的关键。现有研究中盐度响应阈值差异较大,除种子与试验环境差异外,或源于盐度控制方法的误差。本研究开发了盐溶液缓冲池与种子萌发环境连通的盐度控制方式,通过萌发试验探究盐度对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平均萌发时间、活力指数的最适盐度区间基本均为0‰~15‰,临界区间为15‰~25‰,盐度高于40‰时萌发受到强烈抑制。15‰盐度下幼苗的幼根、幼芽长势最优,盐度高于50‰则生长停滞,且幼根比幼芽对盐度变化更敏感。综合各指标,盐地碱蓬萌发最适盐度区间为0‰~15‰,临界区间为15‰~25‰,而盐度高于40‰的环境不适宜萌发。本研究揭示了盐度对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明确了种子的盐度响应阈值,为盐地碱蓬恢复实践提供土壤盐度目标范围的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21;No.8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龚川南;张雨;何一帆;延红卫;
本文总结了湿地碳汇研究的主要进展、局限和未来展望。近年来,湿地碳汇研究在监测方法、影响因素、增汇减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湿地碳汇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包括监测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增汇减排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不足、保护和管理策略研究相对滞后,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湿地碳汇研究的发展。建议从完善湿地碳汇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强跨学科和多领域合作研发两方面寻求突破。
2025年05期 v.21;No.88 63-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栩南;刘新科;黄艳群;严林旋;张春霞;贾小容;
红树林湿地具备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双重特征,承担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开展红树林生态补偿研究,对红树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02—2023年的红树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1)年发文量随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2018年后快速增长;2)中国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但美国合作的国家数量最多,在机构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最高,北卡罗来纳大学发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最高,在作者合作中,Liu发文量最多,并与Yang和Min共同形成了核心作者关系群;3)Sustainability期刊载文量最多,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影响因子最高,在高被引论文中有多篇论文聚焦生态系统服务恢复及生物多样性补偿政策;4)研究热点随时间推移不断动态变化,分为2012—2016年和2016—2020年2个阶段,从“mitagation”转变为“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关键词热点的演变揭示了该领域的热点从聚焦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转向建立和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并逐渐扩展到政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经济评估(如支付意愿、条件价值法)以及更具体的补偿标准制定。未来的研究需聚焦于红树林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侧重于争取政策制定者的支持,考虑多元方法结合,评估对当地的影响,综合体现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为红树林生态补偿体系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21;No.8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河;林青青;廖伟;朱仔伟;蔡军火;钟文军;
提升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是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模式、创新“湿地资源运营”机制,对区域湿地保护修复、维持湿地总量不减少和质量不降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探究其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指出当前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调查监测、评价核算、经营开发及实现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全国湿地保护和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湿地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转化。
2025年05期 v.21;No.88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