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科学与管理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湿地政策制度专题

  • 保护地役权视角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路径

    苏梓蒙;

    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多种补偿途径,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困境,特别是集体所有湿地补偿中存在突出矛盾。为解决相关问题,可在湿地生态补偿中探索适用“保护地役权”的模式,通过物权化契约设定土地利用限制,并依协议向权利人提供长期稳定的补偿,具有明晰权责、平衡保护与发展、提供长效激励的比较优势,与湿地银行等模式存在互补潜力,能有效克服传统政府主导型补偿的不足。保护地役权的适用,应通过试点先行与规范制定,构建评估协商、合同确权的核心运行模式,建立健全配套保障机制,为实现生态保护刚性约束与群众发展权益长期均衡、推动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全面优化提供新方案。

    2025年05期 v.21;No.88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湿地银行”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

    陈哲;

    “湿地银行”制度不仅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超越“占补平衡”目标,促进湿地总量增长,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我国对“湿地银行”制度进行本土化改造,江西省率先展开初步实践。但在实践中,“湿地银行”仍受到产权制度不完善、修复标准欠缺、社会参与度低、价格标准不统一、行政监管不力等因素的阻碍。因此,需要从强化制度供给、构建湿地修复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范指标交易流程、健全监管体系5个方面进行完善。

    2025年05期 v.21;No.88 7-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地保护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适用逻辑与制度展开

    代芯;

    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中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存在受案范围模糊、举证责任分配失衡及协同机制缺位等问题,难以满足风险社会对湿地“前端保护”的现实需求。为破解湿地“前端保护”的法律困境,推动湿地保护从“事后救济”向“风险预防”的转型。本文基于风险预防原则和环境权理论,分析厘清湿地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逻辑机理,提出构建“原则+例外”的风险分级认定框架、举证责任类型化规制及动态化诉前磋商机制等完善路径,既弥补了既有诉讼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又契合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对“事前防控”的价值追求,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司法保障样本。

    2025年05期 v.21;No.88 12-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报告

  • 融合无人机与卫星遥感的南四湖菹草生物量制图及时空格局

    董玉萍;于泉洲;宋军;孔维健;高玉国;徐安然;

    湖泊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准监测其沉水植被生物量对湖泊生态健康评估至关重要。本文以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为研究对象,提出“无人机局部校准与卫星全局反演”的多源数据融合解决方案:基于2018—2024年Sentinel-2遥感数据,结合2023年无人机影像与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借助GEE平台与数理统计方法,计算13种遥感指数,并结合菹草生活史与光谱特征分析菹草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8—2024年菹草面积呈“先增后减”抛物线趋势,在2019年达到峰值(159.17 km~2),2021年因人工打捞降至约103 km~2,变化量约为56.17 km~2,80%以上的菹草分布于微山湖、独山湖中,且后期向湖岸浅水区收缩;2)融合无人机数据后,指数NDVI、SR、NDWI、NDAVI的一元线性平均模型反演生物量精度最优(R~2=0.65,RMSE=20.78 kg/100 m~2),较单一指数模型及仅卫星遥感模型精度有所提升;3)2018—2020年生物量高值区集中于微山湖东部及湖岸带,2021年后破碎化分布,南四湖总生物量于2020年达峰值(976 t)后波动递减,2024年仅有225.86 t,缩减约77%;4)水深、光照等自然因子与人工打捞等管理措施共同驱动菹草种群分布及生物量时空演变。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可有效反演菹草生物量,解决沉水植被遥感反演的技术瓶颈,为湖泊生态调控及南水北调沿线水质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21;No.88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掖黑河湿地黑鹳繁殖前期和孵卵期离巢游荡与归巢行为分析

    杨爱芳;单国锋;姚克喜;刘钊;杨发旺;谢惠春;曾阳;谢宗平;

    为探明濒危物种黑鹳(Ciconia nigra)的繁殖行为规律,2022年3-5月采用目标动物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甘肃省张掖黑河湿地高台段正义峡的1对繁殖黑鹳进行日间全天候行为监测。结果表明:繁殖前期和孵卵期黑鹳雌鸟与雄鸟的离巢频次、离巢时间及其节律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繁殖前期,雄鸟的离巢频次显著大于雌鸟,且雌鸟和雄鸟的离巢频次均显著大于孵卵期,而雌鸟的巢外游荡时间显著大于雄鸟。在孵卵期,雌鸟的巢外游荡时间显著小于繁殖前期(P<0.05)。在繁殖前期,相较于雌鸟,黑鹳雄鸟离巢归来后的行为主要以筑巢、理巢、静立、卧巢、警戒鸣叫、离巢为主,发生频次大于雌鸟(P<0.05);在孵卵期,雄鸟的离巢行为发生频次则较高(P<0.05)。在孵卵期雌雄鸟进行轮换孵卵,卧巢时间均显著大于繁殖前期(P<0.05),同时筑巢、理巢、静立、离巢、交尾等行为显著减少(P<0.05),雌鸟卧巢行为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黑鹳的行为存在明显分化,这些差异性体现了黑鹳雌雄鸟在繁殖投入的性别分化。研究揭示了黑鹳离巢游荡和归巢行为的性别分化,对黑鹳繁殖行为的功能与适应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5期 v.21;No.88 26-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常熟南湖湿地公园碳储量估算及碳汇潜力分析

    陈佳秋;周海菊;安树青;杨淑婧;赵晖;陈美玲;

    为评估区域碳汇功能,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法构建生态系统碳储量生长模型,估算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20—2060年南湖湿地公园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2020年,南湖湿地公园碳储量为25 556.87 t。其中,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碳储量也最高,占比60.65%。2)2020年南湖湿地公园平均碳密度为64.57 t·hm~(-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以近熟林、成熟林的樟树和阔叶混等为优势树种(组)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相对较高。3)2020—2060年,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40年间碳储量预计新增9 206.82 t。南湖湿地公园是区域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需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举措,推动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持续巩固与提升。

    2025年05期 v.21;No.88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邛海湿地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构建与分析

    周冰玉;杨冬萍;王雪梅;

    基于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动态性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的复杂联系,本研究构建了邛海湿地生态能量通道模型(Ecopath模型),以期为邛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有效调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生态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将邛海划分为16个功能组,构建了各组分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结果表明:邛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9.92%,接近“十分之一定律”,已基本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系统总生产量为3 524.54 t·km~(-2)·a~(-1),总流量为10 343.06 t·km~(-2)·a~(-1),系统初级生产量与系统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15,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23和0.08,表明各功能组之间的聚合度低,连接松散,该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不高。

    2025年05期 v.21;No.88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地公园建设期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

    徐海婷;魏佳明;穆泳林;王敬;钟翔;

    为量化湿地公园建设过程的碳排放特征与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以北方某省会城市湿地公园为案例,系统核算建设期主要建材(水泥、粉煤灰、钢筋钢材、木材)及能源(柴油、电力)的碳足迹。研究采用CML-IA方法评估全球变暖(GWP100a)、生物毒性等9类环境影响,并通过SimaPro软件解析碳排放结构。结果表明:碳足迹层级化特征显著,建设期碳排放总量达2.44×10~7 kg CO_2-eq,其中,钢筋钢材与水泥为首要碳源,粉煤灰运输和柴油机械为次要碳源;环境毒性耦合突出,粉煤灰贡献95.8%的淡水生物毒性(3.18×10~7 kg 1,4-DBeq),其长距离运输(150 km)引发“碳-毒协同效应”;碳平衡周期关键,建设期碳排放需恢复期约9.5 a碳汇可抵消,通过植被优化配置可缩短至7 a。提出多级优化减排路径:材料级(再生钢材替代、粉煤灰重金属管控)、技术级(电动机械、BIM智慧物流)及管理级(低碳采购标准)。本研究为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低碳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5年05期 v.21;No.8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濒危植物龙舌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

    张群;王之嫚;连佳艺;杨军;王铖;崔心红;

    濒危植物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因生境破坏及水体富营养化,野外种群急剧减少,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研究成为种群恢复的关键技术。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龙舌草5种处理(预洗、研钵研磨、细沙研磨、密度控制及激素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4种基质(河沙、河沙+营养液、水稻土及水稻土+草炭)培养下对幼苗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预洗处理120 h种子萌发率最高(16.3%±6.8%);水稻土与水稻土+草炭基质培养下,幼苗叶面积、叶片数量及根长均优于其他基质。预洗处理对种子的机械破损可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搭配高有机质和高养分基质可有效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为龙舌草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21;No.8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盐度对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曦晗;张树岩;贺强;

    全球滨海湿地普遍退化导致其生态功能衰退,植被重建是修复的核心环节,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作为我国滨海湿地代表性本土物种,其恢复至关重要。退化盐沼湿地的高盐环境强烈影响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精确掌握其种子盐度响应阈值是突破修复瓶颈的关键。现有研究中盐度响应阈值差异较大,除种子与试验环境差异外,或源于盐度控制方法的误差。本研究开发了盐溶液缓冲池与种子萌发环境连通的盐度控制方式,通过萌发试验探究盐度对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平均萌发时间、活力指数的最适盐度区间基本均为0‰~15‰,临界区间为15‰~25‰,盐度高于40‰时萌发受到强烈抑制。15‰盐度下幼苗的幼根、幼芽长势最优,盐度高于50‰则生长停滞,且幼根比幼芽对盐度变化更敏感。综合各指标,盐地碱蓬萌发最适盐度区间为0‰~15‰,临界区间为15‰~25‰,而盐度高于40‰的环境不适宜萌发。本研究揭示了盐度对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明确了种子的盐度响应阈值,为盐地碱蓬恢复实践提供土壤盐度目标范围的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21;No.8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湿地碳汇研究的主要进展、局限和展望

    龚川南;张雨;何一帆;延红卫;

    本文总结了湿地碳汇研究的主要进展、局限和未来展望。近年来,湿地碳汇研究在监测方法、影响因素、增汇减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湿地碳汇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包括监测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增汇减排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不足、保护和管理策略研究相对滞后,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湿地碳汇研究的发展。建议从完善湿地碳汇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强跨学科和多领域合作研发两方面寻求突破。

    2025年05期 v.21;No.88 63-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献计量的红树林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熊栩南;刘新科;黄艳群;严林旋;张春霞;贾小容;

    红树林湿地具备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双重特征,承担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开展红树林生态补偿研究,对红树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02—2023年的红树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表明:1)年发文量随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2018年后快速增长;2)中国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但美国合作的国家数量最多,在机构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最高,北卡罗来纳大学发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最高,在作者合作中,Liu发文量最多,并与Yang和Min共同形成了核心作者关系群;3)Sustainability期刊载文量最多,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影响因子最高,在高被引论文中有多篇论文聚焦生态系统服务恢复及生物多样性补偿政策;4)研究热点随时间推移不断动态变化,分为2012—2016年和2016—2020年2个阶段,从“mitagation”转变为“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关键词热点的演变揭示了该领域的热点从聚焦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转向建立和优化生态补偿机制,并逐渐扩展到政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经济评估(如支付意愿、条件价值法)以及更具体的补偿标准制定。未来的研究需聚焦于红树林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侧重于争取政策制定者的支持,考虑多元方法结合,评估对当地的影响,综合体现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社会价值,为红树林生态补偿体系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5期 v.21;No.8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省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

    肖河;林青青;廖伟;朱仔伟;蔡军火;钟文军;

    提升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是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与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模式、创新“湿地资源运营”机制,对区域湿地保护修复、维持湿地总量不减少和质量不降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江西省为例,探究其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指出当前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调查监测、评价核算、经营开发及实现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全国湿地保护和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湿地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转化。

    2025年05期 v.21;No.88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保护管理

  •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广东省海草床生态修复策略

    郑玉萍;李鑫;卢德伟;刘玮;张彤辉;周治刚;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理论,系统分析广东省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生态现状、退化机制及修复需求,揭示广东省海草床修复面临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策略:构建综合修复体系与智慧化监测管理体系、完善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多元投入机制、打通蓝碳价值实现链条与公众参与式保护,整合形成“保护筑基、修复赋能、增值反哺”的广东省海草床生态修复框架。研究成果为NbS理念在广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21;No.8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鸟类分布新纪录——欧亚鸲

    单国锋;刘钊;杨爱芳;谢宗平;

    2024年12月24日,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城郊黑河湿地百鸟园附近鸟类调查期间,记录到欧亚鸲(Erithacus rubecula),并拍摄了照片。经查阅文献资料确认为甘肃省鸟类分布新纪录。欧亚鸲应为迁徙季节途经甘肃张掖,初步推测为候鸟或偶见迷鸟,但不排除该区为欧亚鸲越冬新分布区。

    2025年05期 v.21;No.8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3种鸟类分布新记录

    邵蕊;徐克阳;马士胜;薛琳;李昊伦;

    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山东省青岛市在野生动物调查过程中,记录到白眶鹟莺(Phylloscopus intermedius)、淡尾鹟莺(Phylloscopus soror)和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120.76786°E, 36.23210°N)3种鸟类,并拍摄到野外照片。经查阅相关文献确认为山东省鸟类分布新记录。

    2025年05期 v.21;No.88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规划设计

  • 湖北望天湖湿地生态修复与水质提升工程

    李震宇;余俊爽;宋岳;任莎;

    目前,我国湖泊湿地污染治理及水生态修复中存在精准性不足、系统性薄弱、整体性有待提升等问题,本研究以湖北望天湖湿地为对象,提出了“拦截-净化-修复”三位一体的系统性生态修复方案。通过开展入湖沟渠生态化改造、构建湖口湿地多级净化及湖滨缓冲带等工程,系统地解决了望天湖湿地面临的外源污染输入量大、缓冲带净化能力较弱、岸线植物群落单一等问题。工程实施后,显著削减了流域内面源污染负荷,预估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氮(NH_3-N)、总磷(TP)的年削减量分别为117.48 t、21.37 t、6.20 t,望天湖水质标准预期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生态修复面积可达23.09 hm~2,流域内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形成稳定的草型清水态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可为实现湖泊湿地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湖泊湿地的系统性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21;No.88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乐至县濛溪河矮子桥支流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付蕴隆;靳晓莉;高鹏;王君勤;韩磊;

    <正>濛溪河发源于四川省乐至县,是乐至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乐至县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河流。本项目位于矮子桥东侧,X139县道北侧,矮子桥支流汇入口,设计面积3500 m~2,通过实施“贝类生态塘+垄型农田湿地”组合工艺,致力于提升矮子桥支流及濛溪河的整体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2025年05期 v.21;No.88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巢湖生态清淤及湖滨湿地试点工程设计

    黄俊杰;陈子明;黄成;张无双;

    <正>巢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是巢湖首个生态清淤工程,工程从抑制底泥内源释放、改善水生态环境出发,对南淝河口东侧5.52km~2湖区实施试点清淤,清除浅表层20~50cm污染底泥,总体规模为158.8万m~3。使用200~350m~3·h~(-1)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清淤输送。陆上排泥场占地11.53hm~2,使用机械压滤脱水土方约64.4万m~3,并运至矿坑修复区;水上排泥场在水域内利用仿木桩形成挡水围堰,使用土工管袋脱水土方约15万m~3,并原位用于湖滨湿地修复。

    2025年05期 v.21;No.88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