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科学与管理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研究报告

  • 基于MIKE21模型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容量

    曹恩桓;康永德;蒋政权;金建鑫;刘维娟;张翔;

    水环境容量是湿地公园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性保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功能区划和实际水质监测数据,采用MIKE21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选取综合反映研究区域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的氨氮(NH_3-N)、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磷(TP)和总氮(TN)5个水质指标,模拟评估了湿地公园的未来有效理论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内水体5种污染物平均分布浓度均未超过国家II类标准。湿地公园内NH_3-N的水环境容量为12.4~13.6 t·a~(-1),COD的水环境容量为256~352 t·a~(-1),BOD_5的水环境容量为44~66 t·a~(-1),TP的水环境容量为2.28~2.76 t·a~(-1),TN的水环境容量为8.0~14.4 t·a~(-1)。研究结果可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湿地公园以及湿地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评价和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v.21;No.85 2-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新疆科克苏湿地边缘带土壤水盐和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张永杰;兰文旭;蔡和生;

    明晰土壤含水量、盐分、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是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壤修复改良的前提。本研究以科克苏高芦苇湿地、披碱草盐碱地、硬草荒地、低芦苇湿地、盐生假木贼旱地、苦豆子荒地6种边缘带湿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边缘带土壤含水量、盐分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科克苏湿地边缘带盐渍化处于轻度与中度盐化水平之间,土壤呈碱性、养分较高。披碱草盐碱地土壤水分、盐分含量最高(60.10?g·kg~(-1)、8.21?g·kg~(-1)),为极度盐渍化,块金系数大于75%,空间相关性弱,主要受灌溉、土壤改良、耕作等随机性因素影响;芦苇湿地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最高(1.68?g·kg~(-1)、20.33?g·kg~(-1)),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盐生假木贼旱地有机碳含量最低(6.78?g·kg~(-1)),而土壤全磷最高(0.86?g·kg~(-1)),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披碱草盐碱地全磷含量最低(0.57?g·kg~(-1)),空间相关性较弱。随着湿地缓冲区向外延伸,不同生境的水分、盐分和养分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盐碱地磷资源相对匮乏,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这可能与周边地区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灌溉等活动有关。

    2025年02期 v.21;No.85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滦河口营养盐结构和富营养化状态的季节特征研究

    王立华;李佳骏;张津徽;王丹丹;李汝佳;李岩松;

    河口的营养盐结构和富营养化状态是影响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为阐明滦河口营养盐结构和富营养化状态的季节特征,于2022年夏季、秋季,2023年春季、夏季、秋季对滦河下游及河口近岸海域开展调查,采用显著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其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口近岸海域水温、活性磷酸盐(DIP)、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氨氮(NH_4-N)浓度存在季节性差异。秋季NO_3-N浓度低于春、夏季,秋季NO_2-N、NH_4-N浓度高于春、夏季。受季节影响,水生动物、浮游植物等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转化能力不同,各季节水体中不同形态氮之间的循环转化较为活跃。2023年滦河下游及河口近岸海域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低于2022年的水平,且滦河下游的污染水平高于近岸海域,表明富营养化主要由陆源污染物引起,并与径流量和海流的物理混合过程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滦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1;No.8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长江口典型盐沼植被多季节光谱特征分析

    张正龙;王乐;江灿;冯雪松;章斯腾;严朋飞;

    地物光谱是环境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以长江口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菰(Zizania latifolia)和水葱(Scirpus validus)植被为研究对象,使用FieldSpec 4地物光谱仪测量3种典型盐沼植被不同季节反射光谱,采用光谱曲线法、一阶导数法和遥感植被指数分析植被光谱特征。结果表明:3种典型盐沼植被光谱特征在季节上表现各异,水葱反射率总体低于菰和白茅,春季至秋初菰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高于白茅和水葱,春季白茅550 nm无反射峰,3种植被季节间反射率均波动。3种典型盐沼植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总体趋势基本相似,均在521 nm和724 nm左右出现一阶导数曲线峰值,夏季和秋初“三边”(蓝边、黄边和红边)明显,红边斜率最高且春季、夏季和秋初波动幅度大。NDVI等6种遥感植被指数季节变化明显,能有效指示3种典型盐沼植被的类型、覆盖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等差异。研究结果填补了长江口部分典型盐沼植被光谱特征的空白,为盐沼植被分类和理化参数反演奠定基础。

    2025年02期 v.21;No.8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种群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曹竞丹;代文章;夏露;张天歌;冯虹毓;安树青;刘常宏;冷欣;

    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作为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遥感作为植被监测的有效工具可监测互花米草扩散过程。本文基于黄河三角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集,分析河口湿地中互花米草种群扩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互花米草入侵面积不断增大,由2009年的0.07km~2增至2018年的33.79km~2。其种群质心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并呈现出向海洋和陆地的双向扩张趋势。通过转移桑基图发现,互花米草2010—2015年的快速扩张时期主要占据了研究区光滩和水体,2015—2018年侵占碱蓬种群实现进一步扩张,并存在与芦苇种群相互转化的情况。互花米草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种群时空动态分析,为后续制定其管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21;No.85 31-3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沉水植物生长后期收割水温临界点研究

    耿菲;娄瑜;韩冰;田世民;刘佳昕;张世宝;

    沉水植物生长后期腐败导致的水质退化是当前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面临的普遍问题,科学确定不同沉水植物的适宜收割时机是后期管理的关键。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提出了黄河流域3种优势沉水植物的收割水温临界点。结果表明:水温降至12.38℃时,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pectinat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进入衰败期,相对电导率均值由25.12%升高到39.84%,水体氮磷浓度呈上升趋势;而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尚未进入衰败期,相对电导率稳定在25.41%左右。建议篦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在水温13℃时进行收割作业,金鱼藻在水温8℃时进行收割作业。研究结果可为3种沉水植物在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应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21;No.8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基于公众数据预测中华秋沙鸭适宜分布区评价

    王丞;蒋万胜?;牛艳东;邓智勇;解宜兴;?魏?营;

    物种分布体现了其对环境的适应、扩散能力和进化历程,对评估其濒危状况和制定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为明确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借助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e Bird的公众观鸟报告,使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越冬期和非越冬期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越冬期与非越冬期分布模型预测AUC分别为0.95、0.92,表明预测结果精准可信。在6个主要环境变量中,海拔、距水源距离和土地利用是影响中华秋沙鸭全年分布主要因子,其偏好低海拔(<500?m)的耕地—森林—人工地表复合水体环境。中华秋沙鸭越冬期偏好最冷季均温4~9℃、等温性22%~31%、年降水量950~1 800 mm的区域,回避海拔高于950 m的区域。非越冬期则偏好年均温11℃以上(最适温度为20℃)、降水量变异系数小于81%的区域,适生水域不受道路影响,回避海拔高于1?150?m的区域。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12.28×10~4 km~2,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非越冬期的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224.02×10~4 km~2,散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下游,相较于越冬期,其分布呈现出从中国西部、中部向东部、东北部迁移的趋势。研究揭示了中华秋沙鸭的分布变化和环境影响,不仅为该物种的监测管理与和协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强调了公众科学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价值,对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水鸟的保护具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21;No.85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规划设计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紫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

    瞿智;周盼;张晓佳;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对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将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好地融合和衔接,以紫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融合“多规合一”、区域协调、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等国土空间规划理念,衔接落实上位规划、三区三线刚性管控规则以及规划分区等约束性要求。通过多规合一协同发展、锚固湿地生态本底、全面统筹相生相融、以人民需求为中心4个策略,构建“一带、两核、六段、多点、多廊”的紫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结构。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实践提供思路。

    2025年02期 v.21;No.8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天津市于桥水库河口湿地设计

    吴桐;吴换营;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由于上游来水氮磷污染物不断增加,水华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供水安全。为有效消减氮磷负荷缓解富营养化问题,在于桥水库河口建设了表流湿地,占地面积22 km~2,包括防洪工程、节制工程、渠系工程、单元工程、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及景观工程。新开挖泄洪通道,与原河道协同泄洪,保证行洪安全;在河道外并联布置湿地,湿地按10 a一遇洪水标准进行防护;利用河道对来水进行调节和预处理,引水进入湿地,净化后再流入水库。于桥水库河口湿地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有效消减了氮磷负荷,TN、TP削减率分别为60%、50%,达到预期目的,可为类似湿地工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v.21;No.85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安全导向的城市大型湿地公园鸟类观测设计规划——以沙家浜湿地公园为例

    崔博艺;李朦朦;吴远翔;

    为解决城市大型湿地公园鸟类观测方法及设施可能存在的人鸟双向安全隐患,并降低非专业观察者的观测难度,同时保护人、鸟安全和提升游览体验,本文基于安全导向提出城市湿地公园鸟类观测行动框架。以常熟市沙家浜湿地公园为例,采取创新材料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设计1种辅助安全观测湿地鸟类的观测装置,提供装置的设计细节和详细参数,并提出鸟类观测行动路径规划设计方案。本研究旨在为城市大型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增强游客体验并促进鸟类保护。

    2025年02期 v.21;No.85 66-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贵州草海流域黄棕壤底质入湖河流生态修复规划

    孙凯;江艳;胡小风;许玖玲;周子路;陈曦;忻飞;杨棠武;

    草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作为珍稀鸟类栖息地的重要区域,其入湖河道及河口湿地的水质保护至关重要。流域范围内以黄棕壤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种植为主,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湿地淤积,且影响湖泊水质。本文针对草海流域内35条入湖河道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分区修复规划,以满足不同区域的修复需求和生态功能,逐层实现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生态多样性修复。上游治理聚焦于水流调节与岸线稳定,基于水文特征,将河道分为常流型、弱流型和季节型,分别采用驳岸修复、深潭浅滩构造和河沟硬质化措施,加固岸线、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输送。下游治理则通过湿地修复净化水质,设置生态塘和前置库湿地,构建多级净化系统,实现黄棕壤区入湖水体的有效净化。该方案可有效降低入湖河流泥沙淤积,改善草海水质,为贵州黄棕壤区入湖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v.21;No.8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保护管理

  • 基于OECMs的一般湿地法律保护机制构建

    张欣颖;晋海;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的转机,成为与“自然保护地(PAs)”国际地位相当的就地保护措施。通过对我国部分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OECMs利于一般湿地保护且具备实践基础,主要表现为社区保护地、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形式。然而,当前OECMs存在诸多本土化发展困境,包括国际OECMs体系难以融入我国一般湿地保护制度、现行制度对湿地保护规划目标支持不足、OECMs纵深发展缺乏激励机制与政策扶持等。对此,应当立足一般湿地法律保护的实践需要,认识OECM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多方参与的配套管理运行机制,以助力实现“3030目标”。

    2025年02期 v.21;No.85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认购湿地信用替代性修复生态的司法适用研究

    张昭玲;

    认购湿地信用是运用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填补湿地环境损害的新型替代性修复方式,具有效率高、专业化、全面性等特点,能与传统替代性修复措施形成相互补充关系。为此,有必要在厘清湿地信用市场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湿地信用交易法律制度的可行性,明析湿地信用的法律概念及属性,并明确湿地信用的司法补偿功能,探析认购湿地信用的适用范围、顺序及方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以构建有效的司法适用路径,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损害替代性修复方式的创新性发展。

    2025年02期 v.21;No.85 83-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社会网络视角下湿地多元共治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创新路径

    欧阳祾玥;

    针对我国政府主导的“行政发包”湿地治理模式存在财政依赖、信息阻滞及长效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的湿地共治框架。通过界定多主体的功能定位、整合强弱联结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法治化信任机制、优化网络结构并积累社会资本,以降低湿地保护的协同成本、提升湿地治理效能。提出通过公众节点赋权、利益共享机制创新、数字技术赋能等路径,破解传统治理中主体单一与协作低效的困境,推动湿地保护从“行政管控”向“多元共治”转型,为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助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2025年02期 v.21;No.85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NbS理念的射阳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生态修复

    李婉;苏星;孟婷婷;杨子晴;孟竹剑;

    滨海湿地对全球水鸟生物多样性保育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湿地为例,围绕水鸟生境需求,提出自然为本、整体保育、分区设计、协同发展的修复策略。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重塑内部水系补充湿地水量、通过微地形整理塑造不同水深的多样性生境、通过互花米草治理和水生植物种植恢复湿地植被,扩大水鸟适宜取食植被的面积,提高湿地的水鸟承载力。本方案可恢复受干扰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鸟类栖息地质量,为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2期 v.21;No.85 92-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青海省鸟类新纪录——红腹灰雀

    王贞英;王小炯;旦智措;张相军;陈振宁;

    2023年11月6日16时56分左右,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南翼山路(90°51'37"?E,38°15'37"?N,海拔2?905.5?m)观察并拍摄到一只雀形目鸟类,查阅相关资料,鉴定为红腹灰雀(Pyrrhula?pyrrhula),是青海省鸟类新纪录。

    2025年02期 v.21;No.85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动态信息